锚点111
在过去的一周里,由于生了点小病,我赋闲在家,这段时间博客更新得比平常勤快了许多。闲暇之余,我翻阅了博客的存档,意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:那些我自认为写得最为出色的文章,都存在一个共同之处。它们记录了我学习新知识的过程,像是弄清楚某件事情的具体做法,或是某个机制的运行原理,随后将心得体会整理出来,通常是以教程的形式呈现。每次撰写这类文章时,我都会想,要是当初学习的时候能找到这样的文章该多好啊。
我认为这种“公开学习”的方式具有双重益处。
对我自身而言,把学到的内容写下来堪称一个绝妙的办法。探索新领域,最好能够亲自动手实践一番,这对于一名工程师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。然而,真正能让知识在脑海中扎根的,是动笔记录的这个过程。在书写的时候,你需要梳理思路,提炼要点,那种感觉就如同将知识深深地刻在了脑子里。我始终坚信,如果无法把一个事物向一个聪明且充满好奇心的人解释清楚,那就表明自己还没有真正理解它。比如说,十二年前我撰写了关于epoll系统调用的文章,直至如今我依旧能够清晰地阐述边缘触发和水平触发之间的区别。
当然,这些文章似乎并非只是我个人的自娱自乐。从Google Search Console的数据可以看出,许多非固定读者是通过搜索找到我的博客的,而他们搜索的关键词,常常与我这些“学习笔记”里的内容高度契合。例如,有人搜索“epoll怎么用”,恰好就点进了我那篇旧文章。看起来,他们大多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答案,这让我颇为开心。
于是,我决定今后多撰写这类文章。不过,给它们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却让我犯了难。“我希望别人早点写好让我少走弯路的教程”——这个名字实在太过冗长。思来想去,我暂时定下了一个名字“TIL deep dives”(今日所学深度探秘)。这并非是那种简短快速的“今天学到啥”的帖子——像Simon Willison那样的高手甚至有一个专门的子域名来分享这类内容——而是篇幅更长、更为深入的版本,但本质上是同一类形式。
比如说,上次我捣鼓一个新工具,边学习边记录,最终写出了一篇包含详细步骤和心得体会的文章。结果不仅自己彻底弄明白了,还有朋友留言说按照我的文章一步步操作,省了不少麻烦。这种感觉很棒,就好像是在与他人分享一场探险所收获的成果。
接下来,我会更加有意识地去进行这种“公开学习”的尝试。欢迎大家在评论区分享想法,告诉我你们对这个主意的看法,或者有没有什么希望我去学习并撰写相关文章的内容。毕竟,学习这件事,参与讨论的人越多,就越有趣!
本文译自Giles blog,由BALI编辑发布。